基于良好的工作基础,项目积极探索科普微生态的建设,厚植科普人才成长沃土。项目参与编制的《2020年科普创作选题指南》,发布科普创作方向,成为互联网科普风向标;开办“科普中国创作学院”,汇聚科技、创作、媒介的力量,为科技工作者和科普自媒体从业者提供科普能力培训;提供从策划、制作到传播的全程支持,为对科普感兴趣的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团队提供实践舞台和具体辅导,助力科普精品的打造;搭建科学传播矩阵,创新“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率先发声”机制,制造、引领传播热潮,让科学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紧跟新趋势,探索科普直播模式。结合新一代载人飞船发射的事件,策划开展《你有一份从太空寄来的快递待开箱》活动,联合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对从太空回来的飞船上搭载的一个实验箱进行现场开箱直播,2小时累计观看量超过1243万。
展现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的三维视频《火星,我们来了!》,首周观看量超过2600万人次,在央视播出
展现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科普视频《5分钟3D带你看嫦娥五号从发射到返回全过程》,首周观看量超过2400万,在央视播出,部分画面被纪录片《飞吧!嫦娥》采用。
随着国家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启动,在院科学传播局的指导和支持下,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已连续六年承担中国科协的全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专项,在科普实践中创新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模式,探索出“新闻导入、科学解读”创作模式,以科学资源为核心,将科普创作与传播渠道无缝对接,打造出一支科普融合创作的“轻骑兵突击队”,吸引聚拢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紫光阁、百度、腾讯等多家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传播矩阵,产生了突出的融合创作与传播实效。
平台接入25个设施的新闻宣传和设施展示,支持11个设施提供机时预约共享服务,5个设施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面向全网开放注册和共享服务,公众用户申报课题记录3万余个。目前平台活跃用户达3.5万余人,其中院外用户达2.4万余人,设施管理人员300余人,设施运行记录填报人员250余人,设施评审专家1000余人,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9000余人,入网线站/设备/终端256个。平台有效支撑了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工作,实现了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的有机衔接。
图1 平台首页
合作企业
行业和类目
服务响应
垃圾拦截率
连续多年获得网易优秀经销商
一心一意专心致力于企业邮箱
满足企业信息化个性需求
一对一邮箱顾问服务